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戰車:二戰的日本戰車

在二戰之中,戰車成為戰場的新貴,亦都成為每個國家在戰場上的主力。當時在世界上能生產戰車也不過10個,美洲只有美國。歐洲都有數個國家有能力生產戰車,例如東方的蘇聯,中歐的捷克、德國,西歐的英法,南歐的意大利。亞洲也有日本製戰車能與其他國家叫板。不過不同國家所生產的戰車質素都不在同一質素上。當時的戰車是以蘇聯製、德國製、英製及美製才算上是比較好的戰車。法國及捷克這樣的戰車都已經算二等的產物、意大利的M系列(例如:M13/39、M13/40)也能勉強算二等的產物。二戰的日本戰車已經是當時最差勁的戰車,品質已經比意大利製戰車更低一等,威力更差。尤其二戰後期與M4雪曼的格鬥,更只可用「不堪一擊」形容。

1.九四式輕戰車 



九四式輕戰車算上是一輛輕裝甲車也不為過。
他的前方裝甲最厚實點只有12毫米,最薄點更只有6毫米。
意大利L3/35輕戰車的裝甲也只有這樣程度。
裝甲薄弱的程度甚至用機槍或有時用步槍所發展的毛瑟尖彈都可以打穿
火力更是差,初期只有一枝6.5亳米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機槍車載版本
對歪把子機槍有知識的人都知他是一枝多不堪用的機槍
[P.S]歪把子機槍等日軍輕武器,稍後會在《二戰日本輕武器》詳盡解析
所以效果不太好
後來轉用九七車載機槍(打7.7亳米彈),才可以對步兵產生有效威脅

當然日軍在亞洲各戰場,這樣的車夠用了
想像一下
亞洲只有日本可以製作戰車
其他國家,即使有戰車
其他國家戰車都勝於這輛豆戰車
但是正是大家都沒有戰車只有步兵
九四式的薄弱裝甲都是可以防步槍子彈(經常性)
對於其他國家步兵來說
九四式的機槍已經是可以形成殺傷的武器
所以九四式對日軍已經滿足戰術上的需要

2. 日本輕戰車系列(不包括九四式輕戰車)
日本輕戰車在防禦上基本都與九四式輕戰車差不了多少
但是火力上比九四式強多了
第一代的日本輕戰車是購自法國的FT-17及英國的賽犬A型
兩款都是一戰時代的產品
速度偏低、火力偏弱的缺點很快被發現
所以很快日軍開始吸收外國技術進行自己的DIY設計輕戰車
第一款正規上的輕戰車就是在1934年投產的九五式輕戰車



九五式輕戰車的防禦力與九四式輕戰車差不多
他的前方裝甲最厚實點只有12毫米,最薄點更只有6毫米
與九四式輕戰車在同一個層級
九五式輕戰車主要是用一門八九式37亳米主炮進行作戰
再輔以兩九七車載機槍作為對步兵的武器
表面上,九五式輕戰車火力比九四式輕戰車來得強
但是九五式輕戰車上搭配的八九式37亳米主炮可以說威力不足
在戰間期車上,37亳米反戰車炮在500米距離的平均穿甲深度普遍都在30至40亳米
八九式37亳米主炮在500米距離的平均穿甲深度普遍都在30亳米以下
要到300米距離平均穿甲深度才到45亳米
但是在九五式靠近諸如M3輕戰車(美制)遠距離力比較強的戰車
九五式輕戰車防禦力低缺點就十分明顯
M3在九五式未到有效射程內時已經可以將九五式打垮了
加上車體是用柳釘連接而成
因此在柳釘打斷後,十分容易在車內亂飛
不少老式戰車就是柳釘連接車體
結果實戰上被打得柳釘亂飛
害了不少坦克兵被柳釘所殺
但是九五式輕戰車都是有一些優點
第一,越野行駛能力很強。
第二,可靠性高,設計簡單,維修保養容易
第三,採用110匹柴油引擎,不易在實戰中二次爆炸

後來為了提高輕戰車的性能,又研發新一代輕戰車
諸如九八式、二式三式四式五式
但主要防禦力也差不了多少
而比較先進的四式輕戰車前方裝甲最厚實點都有25毫米
但是四式輕戰車設計時是為了本土決戰而設計
而當在可能發生的本土決戰時(二戰末期)
四式輕戰車的對手不再是M3輕戰車而是M4雪曼
M4雪曼的75亳米主炮在1000米外的平均穿甲深度是60毫米
根本不在同一層級
火力都只有一門在九七式中坦克上使用的57亳米主炮
穿甲能力低下
所以如果在本土決戰使用
只可對步兵構成威脅

3. 日本的中戰車

如同輕戰車
日本的中戰車在同中戰車比較時
一樣是有火力不足、防禦力差的弱點

3.1 八九式中戰車

日本的中戰車在研發上是比輕戰車來得早

早在1927年已經有產品出來
第一輛自行研發日本戰
只是
這台日本戰車太重了 18噸的車重對於日本來講太重了

所以1929年又有一個產品出來






 

這就是八九式中戰車

八九式中戰車的重量不高

只有約10噸上下

他的前方裝甲最厚實點有17毫米,最薄點更都有12毫米上下

比與輕戰車在高一個層級

八九式中戰車主要是用一門57亳米主炮進行作戰 

再輔以兩挺6.5亳米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機槍車載版本作為對步兵的武器

但速度比較慢

由於初期只配備一台120匹汽油引擎 後期也才有配備一台120匹柴油引擎

引致推力比低

在平地最大速度只有25km/h

不過續航力也算不錯 續航距離170公里

 

只是在實戰上表現並不突出

1937年7月開始,八九式中戰車隨着日軍入侵中國

雖然八九式中戰車裝甲不太厚

利用輕型反戰車炮即可輕鬆對付

但中國欠缺輕型反戰車炮

所以中國軍隊對付它就只可用人肉炸藥炸壞它

但是在1939年諾門罕戰役之中

基本上日軍戰車只是在蘇軍戰車下的手下敗將

八九式中戰車在與BT系列戰車及T-26戰車的作戰上

基本不佔上風

八九式中戰車上的57亳米主炮對步兵支援上算是有效

用來反戰車就效果不佳

BT系列戰車及T-26戰車較易將裝甲穿透

結果八九式中戰車死了不少

 

3.2 九七式中戰車,一式中戰車

1936年,日軍有見八九式中戰車的性能落後

所以開始研發新一代中戰車

隔年定型,命名為九七式中戰車

 

九七式中戰車與八九式中戰車一樣

同樣使用一門57亳米主炮進行作戰

再加裝兩挺九七式車載機槍

九七式中戰車的裝甲有所加強

最厚實點加厚至25毫米

配備一台170匹柴油引擎

平地最大速度提升至38km/h

在當代戰車上,算是中等偏差

1939年諾門罕戰役都令日軍了解他們的水平

由於數量不足

諾門罕戰役結果都是日軍敗北

不過由於暴露八九式中戰車的弱點

所以九七式中戰車成為日後日軍的主力中戰車

  

1942年在菲律賓的事件

日軍為它改裝主炮以加強威力

在菲律賓,九七式中戰車碰到了強敵

美軍的M3輕戰車痛擊九七式

M3最大前面裝甲44亳米 

約是九七式的1.7倍厚

足以承受九七式設計不良威力不足的57亳米主炮攻擊

加上九七式正面裝甲沒有方法抵受M3上面的37亳米主炮攻擊

結果搞得日軍改九七式 加強反戰車能力

即是九七式改


九七式改中戰車的基礎結構與原本九七式一樣

只是改裝上一門專門反戰車的一式47亳米主炮

500米內平均穿甲深度加強至都在70亳米

不過由於因應九七式中戰車的設計

一式反戰車主炮長度由拖曳型的53.7倍徑減至主炮上的49倍徑

因此穿甲強度比拖曳型稍弱

然而最大的缺點是47亳米穿甲彈太輕

距離一遠威力就下降得比較快

 



之後日軍進一步改良九七式改中戰車

最終出現九七式的升級版的一式中戰車


一式中戰車的裝甲再加強

最厚實點由25毫米加厚至50毫米

炮塔亦有所加大

不過武備就與九七式改中戰車沒有改變

 

3.3 後繼的日本中戰車

由於日本戰車在太平洋戰爭與美製M4雪曼的戰鬥中只可以是打殘的一方

九七式改中戰車及一式中戰車上的一式47亳米主炮對M4雪曼攻擊可以說是無效

到1944年,日軍才正式開始研發正式對戰車作戰優先的中戰車

(ps:日軍在之前研發的戰車是以對支援步兵作戰為優先)

由於要面對的本土作戰的時間日漸緊迫

日軍決定在一式中戰車的基礎上開發過渡用的三式中戰車

 

三式中戰車的車體直接沿用一式中戰車車體

不過使用新一代炮塔

使用一門由九十式野炮經縮短後至32倍徑後的75亳米主炮進行作戰

這門主炮可以在600米左右的距離穿透70亳米

以當時日本情況來說 

這款中戰車已經是日本足以有能力對付M4雪曼的第一款戰車

後期又有四式中戰車

四式中戰車使用一門比由九十式野炮經縮短後至32倍徑後的75亳米主炮更強五式75亳米主炮的進行作戰

這門主炮在1000米左右的距離穿透70亳米

四式中戰車的裝甲最厚實點前三式中戰車由50毫米再加厚至75毫米

值得一提是四式中戰車車體為焊接結構,砲塔為鑄造、焊接和螺接混合式結構

這種混合式的砲塔加工方式,比起日本坦克原來的鉚接方式是一大進步

但是都是時間的問題

四式中戰車沒有投產

 

之後在四式中戰車之上又有五式中戰車的出現

 

五式中戰車在四式中戰車上再加長底盤

主要設備與四式中戰車大致一樣

原型車於1945年5月完成

但是都是時間的問題

五式中戰車連武器也未裝上去

更不用說投產

 

4.總結

日軍戰車在初期為對支援步兵作戰優先

戰車的火力及防禦比同期的戰車(例如T-34、四號)來得弱

表現不算出色

但後期在面對本土作戰的情況

日軍戰車的火力及防禦有所提升

不過戰後的評估上

三式中戰車在五式中戰車的層級分別相對於德軍三號坦克及蘇制T-34/76戰車

在二戰末期的戰車大戰中

雖然後期的戰車未參加作戰

但是他們的存在算是為二戰的日本戰車拿回一點面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